Sunday, November 10, 2013

Who's got the better art?


今天和夫君一起观看了一个电视台的文化专题节目,标题法文叫《在你眼里》,德文叫《你所见不到的》。我说,法文标题似乎更虚,留有更多想象空间,因而让人感觉更柔软,具浪漫色彩。而德文标题,却因一个“不”字,而更像是一个生硬的判断,一下子在思维与人性之间砌上一堵墙。夫君却说,德文的标题,有它的文化土壤。极可能,它是引用了一个类似猜谜的儿童游戏为典故。知道这个游戏的人,所产生的联想,极可能与法文标题所产生的效应差不多。这道理,听上去并非讲不通。但感觉上,却没法排除德国文化常常牵强附会的印象。因为过于依赖与固守本土文化,所以,外间看来分明蛮横,在他们自己眼里却理所当然。就像他们语言里常有的那些工匠作业时才有的声音,由于是深埋在他们潜意识里的习惯,他们自己从来不会感觉到粗糙。
片子里一个法国的盲人记者,牵着她的狗,走访了慕尼黑与歌剧有关的一些场所;包括巴伐利亚歌剧院,林德霍夫宫,以及专修瓦格纳乐器的作坊。因为记者是盲人,她所到之处,便都安排有专人对相关建筑作详细的外观描述,当然包括形状、色泽、做工等等,这些常人肉眼能直接“见”到,而盲人却只能通过触摸、对气流压强变化的经验判断、以及语言文字的描述,才能间接“见”到的细节。在作坊里,她试吹了几种瓦格纳专用铜管乐器,通过手与嘴的触碰,去感觉它们与普通乐器的不同。在歌剧院,她独自观赏了管弦乐队的排练,并由乐队指挥把着她的手,去体会乐队跟随她手中指挥棒的游动而演奏的妙不可言。片子并没有用旁白直接告诉我们她的感受,因而我们最终也只能对我们自己所见留下一个粗略印象,而无法对她“眼中”的世界做出判断。
我想,兴许,这次采访体验给她留下的印象,会比这个片子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更优雅高尚些,文明层次更高。因为她触摸过体验过的乐器制作工艺,我们无缘体会。我们能听到的音乐演奏,兴许以她比我们更敏感的听觉,能体会得更细腻,更真切。而我们眼里的19世纪巴伐利亚土豪式建筑,到了她那儿,却只是一层言语的优美滤网。
幸,与不幸,是相对的。高明,与不高明,大概也是如此。

No comments: